查看原文
其他

沉痛悼念!他一生奋斗只为中国人吃饱吃好......袁老,走好

川观新闻 2022-05-13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

水稻比高粱还高,

籽粒比花生还大,

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



选择“农业报国”的袁隆平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90后梗王”袁隆平


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说: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他曾在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英语十级、排球王子,不爱肥肉、不想变胖,号称90后资深帅哥,拒绝加入老年队,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年轻人称他为“当代神农”、

“魔稻祖师”,“稻法无极”!

是我们真正的偶像。


袁老和四川的情缘>> 


四川是第一批种植杂交稻的省份 

如今八成川米都是杂交系


“袁老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点,我们四川表现更具体。”5月22日中午,听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杨波接过了话头。


杨波为何这么说?


2006年8月,袁隆平在成都郫县(现郫都区)犀浦镇石亭村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超级稻试验田考察,他向记者展示超级稻。摄影 尹刚


“首先,四川是全国第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几乎和湖南同步。其次,杂交稻已经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增产明显。”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梁南山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内对于杂交稻认知还不够充分的基础上,四川就为袁老的杂交稻新品种和相关稻种打开了大门,“几乎是和湖南同步,在全川大面积推广。”


而杂交稻也不负众望,在四川大地上书写一个又一个丰产高产的记录。“杂交稻的产量比一般的水稻高得多。”原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一位退休负责人介绍,当年为了在四川推广杂交稻,袁老没少往四川跑,“搞培训、搞讲座、搞技术指导,经常在田间地头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80年代初,川内大部分水稻亩产至多也不过三百公斤左右。但当时初出茅庐的杂交稻,就将这个产量提高到四百公斤以上,增产效果明显。


也正是杂交稻增产效果明显,此前的怀疑声音逐渐消失,并开始在全川大面积推广。如今,全省每年杂交稻种植面积2600万亩以上,占全川水稻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按照亩产550公斤,全省每年杂交稻产量1400万吨以上,帮助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端牢了手中的饭碗。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川米,八成以上都和袁老有关。”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成为最早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还产生了另一个正面效果:因为接触得早和种植管理等经验丰富,也让四川的杂交稻种领域的研发还赢在了“起跑线”。即便是当下,四川研发的高产杂交稻品种,依然是长江中上游稻种市场的“主力军”之一,可谓是“川种俏天下”。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

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

一个童真的梦,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致敬,缅怀!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这幅48.6万平方公里的拼图,爱了爱了!这是个什么县?

·云南漾濞地震深夜持续,县城已撤离2.1万人!伤亡情况、救援最新进展!这是个什么县?

·乐山中院副院长遇车祸离世,警方通报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综合四川日报微信

编辑  刘宇男 周帆

校对 李家亮

审核 张立东


 点个赞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